北京工信国际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
Beijing Gongx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.,LTD
咨询电话
010-53930089

“香山话谈”专访|吴翔:​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,学校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

发表时间:2024-03-25 13:40

吴翔2带logo.jpg


吴翔,东华大学设计学教授。1980年就读于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,毕业后留校任教至2000年。2001年至2022年任教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,担任工业设计系、产品设计系主任至2017年。2022年退休,现任教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。长期在高校从事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和设计理论研究,同时组织设计团队参与政府、社会和企业的项目,设计服务与课题研究。先后组织了包括交通、IT、医疗保健、生活、家电产品以及建筑、公共环境设施等几十个项目的设计、开发。主要著作有《产品系统设计》、《边缘与突破》、《设计形态学》,核心发表40余篇。主持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子课题《主观审美与客观量化结合的设计形态学评价机制研究》,主持《上海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专题研究》等。先后获教育部教学成果团体二等奖两次、省部级教学成果团体一等奖、中国轻工业优秀工业设计二等奖、上海市育才奖、13年度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等。


Q:请您就“设计强产”发展路径及未来展望,谈谈您的看法或感受?


吴翔:我所在的议题组讨论的是“设计强产”,我这一次的主要想法还是要从人才教育出发。“设计强产”的话,产业的发展还是缺少人才,缺少合格的人才,缺少顶尖的人才,这个我觉得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强产的途径。


那么人才培养的话,这也不单方面是教育的问题、学校的问题、专业院校的问题,它可能是全社会,甚至尤其是企业共同的问题。


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,学校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,一个是生产人才,一个是使用人才,两方面应该是一个整体,一个完整的系统,过去都是一个割裂的状态,那么将来可能还是如何去让学校和企业融合在一起,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。


这次会议有设置关于“产教融合”的话题,我觉得它同时也是“设计强产”的话题,我这一次可能主要集中在这方面来展开我的提案。




















建言一:打通设计人才培养与产业的链接路径


理由:

设计促进产业发展,人才是根本。长期以来设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。事实上人才培养需要产业资源,产业发展需要人才输送,在设计人才培养方面,校企及产业是命运共同体。而事实却是两者存在壁垒,只有将两方面整合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,产能才有可能实现“设计强产”。


核心诉求:

1. 产业要为设计教育提供实践机会,有利于学校开门办学,改革教育模式;

2. 企业可以在社会需求、外部条件、技术基础、服务模式等多领域提供教育资源;

3. 企业可以提供跨领域师资力量,解决院校单一师资、跨学科培养的痛点;

4. 校企共同发掘、储备、孕育优秀设计人才,建立双向奔赴的机制;


可以采取的措施:

1. 通过顶层提供政策,引导、实现进行横向整合;

2. 将企业参与设计教育的成果纳入创新指数的权重,以此评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,并给予政策扶持(资金、税收、资质认定等);



建言二:针对大国重器和民生产品建立平行的评价机制


理由:

在政策的支持下,设计赋能大国重器取得了突出成效。同时也应该看到,大型企业资源雄厚,可自带创新能力。而深入民生的小微设计企业、设计机构和创新创业的产品开发、生产者们,他们量大面广,接近百姓万家生活,也是吸纳设计就业人才较多的领域,容易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众创新生态和社会创新动能,建议在设计振兴政策上能给予他们更多更有效的支持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END

采访 | 工信国际

编辑 | 工信国际


文章版权为工信国际所有

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



公司简介    公司文化    党建工作    团队介绍

(9:00-18:00)
010-53930089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1号院电子大厦2层
         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聚杰金融大厦908室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